< 同文刊載於:兒科最前線 第11卷32期 (2021年1月) >

隨處可見標語提醒民眾「保持 1.5 米社交 距離」。

一年前全家來到了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 (Noord-Brabant) 的費爾德霍芬 (Veldhoven),這是一個美麗樸實的市鎮, 緊鄰有歐洲矽谷美稱的新興科技大城恩荷 芬 (Eindhoven)。當時我內心有個計畫, 就是要趁住在荷蘭的時候遊歷歐洲各國, 然而沒想到我的計畫竟然在三個月後就嘎 然而止,因為 2020 年的歐洲,在新冠病 毒的肆虐下徹底天翻地覆,而我所居住的 省份即是荷蘭第一波疫情中的重災區。

暴風雨前的寧靜

台灣於1月底已成立疫情指揮中心,2 月初實施實名制口罩販售,這時候的義大 利北部開始實施小規模封城措施,荷蘭也 從中國撤僑。然而大部分的荷蘭人依舊歌 舞昇平。尤其在我們居住的地區,大夥更 是開心地討論與準備著2月底屬於荷蘭南部 特有的大節日—嘉年華節(Carnaval),許多 外地人會前來參加這個年度盛會,市區商 店人潮擁擠,散發著歡樂氣氛,完全嗅不 出絲毫的不尋常,我們亦入境隨俗地替孩 子們準備了精美的嘉年華服飾響應學校活 動。唯一可以感受到詭譎氣氛的是社群網 站裡的台灣人社團,大家已經注意到口罩 缺貨以及飆漲的價格,山雨欲來的不安感 愈來愈重。

牛步防疫

病毒的傳播是無國界也無僥倖的。 荷蘭正式失守即是在嘉年華後,五天連假 期間人口流動,許多人在這個假期還前往 義大利北部滑雪,當時義大利已有確診數 320人死亡11人,但政府並沒有做出任何 管制措施。於是2月27日即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後(曾到訪義大利倫巴第大區),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3月1日時仍有一 學生團體約900人前往義大利滑雪。很快 地一週後就有82個確診個案,想當然爾 之後就是一發不可收拾了。後續的防疫措 施,荷蘭政府採取佛系防疫,且是以讓我 這台灣人膽顫心驚的速度緩步實施,疫情 開始一週後3月9日總理發布建議大家不要 握手要注意手部清潔,3月10日才將義大 利升級為橙色警戒,一直到兩週後的3月 15日才開始實施全國性的「選擇性封城」 (Intelligent/Partial Lockdown)外加學校全面 停課。此時全國感染人數已經來到一千人 大關。

荷蘭的醫療是分級制,有必要時才會 由家庭醫師轉診至醫院專科,加上醫護人 員均受到工時保障,因此全國醫院床位有 限。這種相對缺乏彈性的醫療量能在疫情 下備受考驗,原本全國只能提供1150個加 護病床(平時佔床率大約70%),後續軍 方投入才逐漸擴充到2000多床,高峰時有 少數病患必須轉往德國的加護病房治療, 但常規醫療至今仍是無法完全恢復。這時 我不得不驚訝於「荷蘭人的豁達」,從新 聞中得知,許多老年人因為不想增加醫療 負擔,選擇不積極治療或甚至不去醫院, 因此竟然也看到有醫療人員出來呼籲,如 果老人家有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以免延 誤病情的消息。

在上半年第一波疫情中,許多關於新 冠肺炎治療的訊息還不是很明朗,各國的 死亡人數也都不段攀升,荷蘭在5月底時 總死亡人數攀升達5670人,佔確診人數的 12.9%,再對比台灣神級防疫,我身處疫 情震央,即使有醫療背景仍是內心惶恐不安,身體稍有不適就會疑神疑鬼,也不敢 隨便去家醫看診,一來是怕去了反而被傳 染,二來是家醫也爆滿。每天中午看到那 屢創新高的確診天文數字,有別於荷蘭人 的超強心臟,他們還能悠哉趴趴走享受春 夏陽光,我如同許多身邊的台灣人一般, 盡可能待在家裡「自我隔離」。

疫情下的 1.5 米新生活

荷蘭最重要的防疫主軸是「保持1.5米 社交距離」,一切都要建立在這個之上。 「選擇性封城」下,其實民眾是可以自由 出門的,要散步、跑步、騎腳踏車、遛狗 都可以,政府只是建議「沒必要」就盡量 待在家裡。商店超市也都有營業(只要能 確保社交距離),只有無法做外帶的餐 廳、酒吧、理髮店及少數行業譬如牙醫診 所被迫關閉,部分知名景點因持續湧入遊 客人潮而只好關閉(著名的鬱金香花海因此被迫整片鏟掉)。民生物資大概初期兩 三週出現部分物品(衛生紙、義大利麵、 麵粉、米、罐頭等)缺貨,之後就慢慢恢 復正常了,而我居住的區域也未曾見過超 市有任何大排長龍的情形,龍頭超市更推 出提前營業一小時專屬老年人安心購物的 貼心服務,這方面我由衷佩服荷蘭民眾面 對危機時的冷靜態度。

雖然店家都有營業,但我整整一個半 月都不敢踏進超市或任何一家商店。那我 們家的日常生活怎麼辦呢?還好這疫情是 發生在網購發達的年代。荷蘭也是小國, 同樣擁有強大而快速的宅配服務。最大的 連鎖超市可透過網路訂購之後選擇宅配或 是開車到特定地點取貨,因此我可以完全 不用踏入店裡就能輕鬆買到生鮮食品及民 生用品。如果想外食,就靠店家外帶或美 食外送服務。至於最後要怎麼「零接觸」 交貨/交食物呢?宅配或外送員會遵守公司 規定,按完電鈴後把東西放在地上然後退 後到1.5米外,彼此就遠遠打個招呼確認一 下。如果是去餐廳外帶,那真見識了每個商家的無比創意了!,譬如我們附近的麥 當勞得來速,端出「1.5米金箍棒綁刷卡 機」伸到車窗讓顧客刷卡(因此不接受現 金),接著顧客把車子開到指定位置,等 候服務生把餐點「放到車頂上」,這樣安 全確保了社交距離。印象中荷蘭的設計與 創新相當聞名,在這1.5米的新生活中我真 正體驗到這樣的價值了。

文化大衝擊

荷蘭是個文化開放的國家,可是在 口罩這件事上,卻是讓人難以理解地「落 後」,就算是跟歐洲其他國家相比也是徹 底的後段班。縱使疫情如失速列車般狂 飆,也持續有人提出質疑,但配戴口罩從 來就不是政府防疫政策之一。剛開始口罩 缺貨,政府理由是希望把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醫療人員,並遵從WHO過往的研究結 論認為口罩無效,因此完全不鼓勵一般民 眾戴口罩。甚至是「反推」戴口罩,主張 因此會讓民眾誤以為安全而忘了保持社交 距離。也曾建議居家護理人員如果只是短 暫接觸感染者,可以不需要戴口罩。其實 就連在醫院工作的醫療人員於疫情期間仍 有許多人堅持不戴口罩。這樣的差異真是 讓我瞠目結舌。我想政府大概也是綜合了 民情文化外加法源問題,遲遲不願強制。 沒想到這小小一片口罩真是荷蘭人心中難 以跨越的檻。因此縱使我跟隨台灣的防疫 腳步超前部署了許多口罩,但因政府的態 度,以及社團中陸續有人分享亞洲人戴口 罩被投以異樣眼光或甚至被霸凌被打的文 章,在疫情初期我還真沒勇氣戴口罩出門。

直到疫情爆發的3個月後也就是6月 初,確診人數已經突破4萬人,政府才宣 布「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需配戴口 罩。中間疫情趨緩,然9月進入秋天氣候轉 涼,第二波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 發開來,荷蘭政府才在各方壓力下發佈了 「強烈建議」民眾在公眾室內場所要配戴 口罩,此時單日確診人數已高達4000人。 至此以後,路上即有不少人戴著口罩,商 店內大概也有超過7成的人會佩戴口罩, 有規模的商店店員全數戴上口罩或透明面 罩,這一小步荷蘭人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

第二波來勢洶洶

此時的荷蘭,正在第二波疫情的風暴 中,10月底單日確診人數已飆破一萬人, 幸好死亡及重症人數比率已不如第一波疫情了,鄰居德國也願意提供100床加護病 床支援,目前暫醫療崩潰的危險。雖然又 開始了「荷蘭式封城」,但現在的我心情 已經輕鬆許多,我也試著「像荷蘭人般」 地過生活,挑選離峰時段出門買東西,也 會去人少的地方踏踏青。目前官方的單日 篩檢量達50000人,有症狀只要上網預約 就可以前往篩檢站免費採檢。在防疫上, 台灣是全世界的標竿,是疫情肆虐下的諾 亞方舟,我想了許久,荷蘭有什麼是值得 台灣借鏡的?以我個人淺薄的觀察,大概 就只有「荷式淡定」了,在這詭譎多變的 後疫情時代,唯有全民冷靜應對,國家才能順利度過重重難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荷蘭
    全站熱搜

    pei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